朗读
编者按
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,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更好地继承和发扬“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”的光荣传统,增强广大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,引领“爱国拥军、爱民奉献”的良好社会风尚,进一步弘扬双拥传统,深化双拥宣传,营造浓厚的“军爱民、民拥军”社会氛围,即日起,我们特开设“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主题征文优秀作品”栏目,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投稿。
不能遗忘的往事
方 军
浙中红色热土金华,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。尤其在抗战期间,金华军民在党的领导下,进行着不屈不挠、艰苦卓绝的斗争,生动地诠释着“军民鱼水情”,演绎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双拥故事。咱们掐头去尾,到抗战最艰难的时刻,视野离开如火如荼的战场,去关注不为人熟知的金华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,烈火炼真金,板荡验挚情,正是这些平常但不平凡的日常工作,为抗战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、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坚强的精神支持,应当值得永久铭记。
妇女会里办大事
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后,义乌、金华相继沦陷。日寇来到金东义西地区,杀人放火劫掠,暴虐百姓,到处是战乱、流血,到处是仇恨的火焰!7月,中共义乌县委成立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(八大队),开展抗日武装斗争,开辟了金(华)东义(乌)西抗日根据地,有力地打击侵华日军。各县抗日武装也纷纷建立,保家卫国打击日寇。
金华人民是有觉悟的,党组织一声令下,群众立即响应,纷纷报名加入党的抗日队伍。妇女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妇女救国会,肩负起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的任务。她们带头送自己的亲人参军,又不辞劳苦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工作。义乌南平乡妇女会副会长夏有官把独生子送到八大队,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:“别挂念我,狠狠地打鬼子,为受害的乡亲们报仇雪恨!”在妇女干部的带头下,“好男儿参军去”的号召深入人心,广大妇女纷纷动员丈夫或子女参军,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军,从而使抗日部队迅速壮大。青壮年上了前方,妇女会特别注意做好抗属的工作,农忙时组织代耕,使抗属不耽误农时,平时经常关心她们的生活,帮助解决一些困难,并组织她们学习、开会,鼓励亲人安心抗日、英勇杀敌。
那时,地方游击队处境十分艰难,没有固定的供给,全靠地方老百姓资助。妇女会就担负起募集钱粮军物的任务,冬季的寒衣、夏天的扇子、头顶的笠帽、脚下的布鞋应有尽有。逢年过节还组织妇女积极分子到各地募集毛巾、香烟、糖果、年糕等物资,加上自家省下的钱粮,去慰问抗日战士。
随着地方干部和游击队不断扩大,南平乡妇女会会长陈英动员妇女们成立“做鞋合作社”,日夜为战士们赶制布鞋。晚上没油点灯,她们在暗淡的月光下穿针走线,别人在吃饭休息,她们却低着头,忘却了饥饿,不停地缝纳。就这样,一批批满含心血的布鞋由乡亲们远路挑着送到战士们手中。鞋上密密的一针一线,织出了抗日军民同呼吸共患难的鱼水之情。
减租风波
1943年12月,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成立。为做好群众工作,进一步加强军民关系,八大队成立了民运组,首先就开展二五减租。民运组把各村的农会干部、小学教员、识字的人动员起来帮助各土地出租户和佃户具体算帐,免得交租时发生争执。结合当地群众帮助开展工作的做法是一条成功经验,使根据地工作开展得很顺利,群众反映也很好。
一次,义乌吴店镇苦竹塘村的农会干部找到民运组,说村里二五减租工作遇到了麻烦。一家富户本来很开明,拥护抗日,赞成减租减息,却突然公开反对减租,声称抗战是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,他们家已有人在为抗战出力,还要减租不合理。因为苦竹塘村不是边沿地区,如果减租工作受阻,对其它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民运组员来到该富户家中。当家人是位老太太,虽然看到这么多人来有些紧张,但毕竟是大户主妇,还能应付自如。院中已是人头攒动,村民们就看如何处理。老太太表示赞成二五减租,但借口她家已有人为抗日出力了,不愿再减租。在言语交锋中,民运组员体察到老太太认为农会政策不公,欺负她家。于是亲切地对老太太说:“抗战自然是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。你家有人在为抗战出力,乡亲们谁不知道啊?就是你自己,当八大队的同志住在你家时,你处处给方便,多方面给予照顾,这不是很实际地在为抗战出力吗?”她听到这话,紧张情绪一扫而光,也点起头来。
“原来的义乌县长吴山民,是我们八大队的领头人,老人家你不会说他不为抗战出力吧?他家的田也出租,为了多做贡献,他家带头实行减租。”
老太太猛然醒悟,似唱似说道:“金华山站着两位大将军,威风凛凛是那个杨德鉴(曾任八大队队长)、吴山民。”老太太道出了金义浦人民都会唱的歌,说:“他家也搞减租?”民运组员纷纷点头,有的还说:“我家也有点田出租,也减租了。”
老太太怔住了,忽然朝院中站着的乡亲们说:“减租也是为了抗日!对我家减租,不是欺负我这个寡妇,是看得起我这个寡妇。我们家照减,要多为抗日出力!”
老太太家的租减下来了,苦竹塘村乃至周边地区的减租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。
情倾疗养所
八大队得到群众的支持不断发展壮大,打败鬼子的捷报经常传来,但随之而来伤病员也增多了。八大队和妇女会就在几户家境较宽裕的基本群众家设立疗养所,一些姑娘自告奋勇当护理员。疗养所缺医少药,医疗条件十分简陋,有时连红汞、碘酒、硼酸水也没有,只能用盐水代替。有时取子弹后没有消炎药,只能用药纱布条塞进伤口里。可过二三天换药时因为伤口已长出肉芽,把纱布硬拉出来再塞新的进去,伤员就更痛得厉害了。护理员们十分清楚伤员承受的痛苦,含着泪花操作,手都发软了。而伤员们总是笑着说:“不痛,真的一点也不痛,大胆干吧。”待伤病一好转,都急着要求回部队重上战场。他们是多么可敬可爱的人呀,使人感佩至深。
重病号中有一个四川人,刚从国民党部队投诚过来,患气管炎已有一个多月未能躺下睡觉了,只有靠在墙板上坐着。病房设在群众家的阁楼上,地板就是床。他的周围全是痰迹,很脏。护士就仔细将“病床”周围擦洗干净,用一节竹筒当痰盂,将折成三角形的草纸袋放入竹筒里,让他把痰吐在里面,这样既便于倒洗又卫生,并对他加强护理。还常用砂锅放在灰堂中煨菜粥喂给他吃,并尽量说说笑话,使病人的精神愉快,增进食欲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护理,他的体质增强了,病情减轻了,终于能躺下睡觉了。这使他非常感动,伸出大拇指说:“好!真好!共产党人真好!”不久就病愈回部队去了。还有个重病号阎辉,连续几天高烧不退,连疗养所的医生都认为他生还无望了,但又不舍放弃,请地方名中医何志舒来治疗。何医师诊断说:“患的是伤寒,病情危重,要加强护理,特别是晚上更应注意。”在军地双方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,尤其是阎辉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——他除了昏迷以外,总是要求自理,不让医护多操心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、护理,阎辉奇迹般地摆脱了死神的威胁——但他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,就强烈要求上前线去。
疗养所虽然条件简陋,药品有限,但依然关心群众疾苦,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,恢复健康。有一次,一位孱弱的农妇来求医,她拇指肿得厉害,患处还有脓。疗养所的护士仔细地给她排脓、消炎、包扎。农妇的哭脸变成了笑脸,说“我真是遇到活观音了!”双腿跪下就要磕头。护士忙扶起她说:“我们八大队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队,我们都是一家人,不必客气。”农妇连声说着:“八大队好,是我们老百姓的救命恩人!”
不是亲人胜似亲人
疗养所帮助群众,救死扶伤;很多战士伤员也在老乡家得到悉心的照料。
1944年夏,八大队民运队的蔡昌志患了伤寒病。在当时,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,无药可救,九死一生,想隔离又没有医院,就寄居到吴店寺口陈村棕匠陈炜懿家中。当时,蔡昌志成天高烧,昏迷不醒,光作恶梦说胡话,大小便不能自理,二十来天,不见一丝好转,只有等待死神的来临……
但陈炜懿的老伴王珠凤不肯放弃,她成天守护着蔡昌志,熬好米汤一口一口喂他(这在当时算是好药和补品了)。晚上,整夜坐在他的床边,为他打扇赶蚊,扶着拉屎撒尿,用热水擦身;当他梦中惊叫时,她一次又一次轻声安慰,还吩咐家人放轻动作和声音,让他能休息好。当鬼子兵来扫荡时,她和丈夫又把蔡昌志抬到菜园里隐蔽起来。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,蔡昌志起死回生,重返战场。
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 新中国成立后,蔡昌志再次寻访到王珠凤老人时,她已93岁高龄,身体健朗,子孙满堂。蔡昌志问道:“您还认得出我吗?”王老妈妈稍迟疑了一下,说道:“你是昌志吧?!”当年抚子之情刻骨铭心,记忆犹新,蔡昌志忍不住热泪盈眶。王妈妈用双手抚摸着蔡昌志的头、背和手,说:“昌志,你没有忘记我,还特地来看我,真是太好了!这几十年真把我想死了。我年纪大了,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看到你……现在看,我的命还算不错,咱们终于见面了,我死也能合眼了。”大家动情地回溯起40年前老妈妈护理这个濒临死亡的子弟兵的情景,倾诉了相互间长久挂念的心曲,再一次流出了激动的热泪。时间不知不觉流逝,在金色的晚霞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“母子”依依不舍地告别。啊!这是百姓母亲对子弟兵一片深厚情义的交融曲!“妈妈,再见了,以后再来拜望您!”
交通宣传两不误
金华抗战武装在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,就在敌人眼皮底下,工作尤其困难,一定要依靠群众的帮助支持才能开展。遇到敌人搜查,群众会帮助他们躲藏起来,或者为他们打掩护,“是我家的人。”“这是村里谁谁谁家的亲戚,来串门的。”为了传递消息和情报,在可靠的群众家设立秘密交通联络站。义乌县委书记江征帆就以长工身份,在柳村的可秋爷爷家住了三年多。许多重要情报和物资通过这里传递,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,进步书籍在这里传播,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八大队还在俶峰小学等地方组织群众识字,宣传革命道理,播撒革命火种,并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宣传教育。一批批要求进步的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“红色摇篮”中成长起来,加入到党的队伍中。一次,针对有的地主、恶霸诬蔑游击队员是“土匪”,还说“背着锄头抗日,好比鸡蛋碰石头,自讨苦吃。”等言论,八大队在椒峰小学召开群众大会,附近的几个游击小组也都来了。八大队一中队指导员杨广平在会上说:“有人看不起游击小组的锄头、竹叶枪、大刀,可是他们偏不想一想国民党军队有那么多大炮、机关枪,却不打就逃,这些大炮、机关枪比锄头还不如!抗日就是要发动群众来抗,哪个骂游击小组,就是汉奸言论,就办他破坏抗战的罪。”把那些国民党顽固派、投降派批驳得哑口无言。群众听了很解气,深受鼓舞。
游击小组还下田畈开展农业生产,自编自演开展文娱活动宣传抗日,在村里维持治安,对日寇进行游击战、麻雀战,晚上还钻进敌人的据点贴标语,在各地发传单,深得群众的拥护,一听到通知要招游击队员,青年人都争着参加,不让参加还不高兴。
“同志们,来唱个《解放区的天》!”一中队队长、战斗英雄吴子明(淮海战役牺牲)在休息的间隙说,然后带头唱了起来。大家都被他高昂的情绪所感染,齐声唱起来,郎朗的歌声在天空回荡。“同志们,二中队来一个好不好?”“好!”拉歌开始了,歌声冲破了阴霾,激起了战士们和群众的满腔豪情。
“谁愿意做奴隶,谁愿意当牛马……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,愿付任何的代价,甚至我们的头颅,我们的热血……”歌声高亢悠扬,传出去很远很远……
掩埋战士送别亲人
正义的抗战必会迎来胜利的曙光。但战争总是残酷的,革命斗争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,总有生离死别、悲痛欲绝。鬼子大肆逮捕游击队员、积极分子及其家属,对他们严刑拷打,他们有的被刺杀、剖腹、砍头,有的被活活烧死,有的被活埋。但这些都吓不退英雄的金华人民,不畏流血牺牲,依然奋勇向前。
1944年5月,八大队在吴店镇塘西桥伏击一股外出抢掠的日军,仗打得很激烈。日军躲在麦地里顽抗,战士们发起了冲锋,与敌展开肉搏。日军丢下2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,八大队也有几名战士伤亡。为防敌人召集大部队反扑,部队要迅速转移。八大队领导叫来妇女会的同志安葬牺牲的战士,陈英一口应承下来。她找到小吴、小楼两位姑娘一起去,她们听说要埋死尸,吓得毛骨悚然。“可不能让战士们曝尸荒野啊。”她们想到这里,硬着头皮,当夜摸到战场。此刻硝烟早已散去,空气中弥漫着田野泥土的气息。几名年轻的游击队员静静地躺在夜的怀抱里,除了身上的斑斑血污,似乎还和平时一样。大家都是相邻村的人,彼此之间十分熟识,还曾一起玩闹、一起劳动。“他们那么好的人,怎么会死呢?!”姑娘们悲愤起来,也不觉得害怕了,肃穆地整理好战士的遗物,轻手轻脚地抬走遗体,为他们洗脸、换上干净的衣服。第二天,按村里最隆重的葬仪将战士入殓下葬。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英勇顽强的战士倒下了,又有无数的人冲向前去,踏上革命的征程。群众参加、支持党领导的部队,党的军队保卫、服务群众,军民就是一家,分不清彼此。毛泽东曾说过,“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,便没有人民的一切。”人民支撑着军队,军队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一切,这是鱼水相生的关系,缺一不可。军民同心就是不倒的钢铁长城!金华抗战的历史就是明证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,“新形势下,双拥工作只能加强、不能削弱。”“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,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。”为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使双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、在创新中前行。民族复兴路上,我们更要赓续红色血脉,继承优良传统,坚定理想信念,弘扬革命精神,不能遗忘这段烽火硝烟、可歌可泣的历史,不能遗忘这些矢志不渝、质朴奋斗的人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