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烨 | 英勇无畏的战地记者

日期:2024-10-14 15:22:45 来源:​金彩云客户端 浏览量:​
分享:
     

朗读

1728378871223.png

今年,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演员剧团团长田华在接受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《淬火》的采访时,分享了一张和战地记者雷烨的合影。

照片上,一大一小两个八路军战士笑着望向远方,青春洋溢又纯真质朴。“这是我第一张照片,也是雷烨同志留下的最后一张留影。”田华说。1943年4月19日夜,数百名日军突袭,20日凌晨,《晋察冀画报》驻地战地记者雷烨为掩护警卫员突围而壮烈牺牲。

雷烨原名项俊文,1914年出生于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,曾经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(金华一中前身)学生。他爱好文学,尤其崇拜鲁迅,曾专程赴上海,接触左联进步作家,了解革命文艺。

1937年底,杭州沦陷,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、共产党人聚首金华,使这里成了抗敌文化宣传中心之一。项俊文开始接触共产党人,对延安的向往与日俱增。

1938年春,24岁的项俊文将家中唯一房产典当、筹得100块银元,启程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。途中,购买了那架伴他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相机。在经过武汉时,他给好友许为通写了一封信,署名“雷雨”;到延安后,项俊文改名“雷烨”。

据史料记载,1938年4月16日,“抗大”第四期在延安开学,学员猛增到5562人。雷烨从中脱颖而出,7月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,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派往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。以《抗敌报》为阵地,他采用文化斗争的方式对敌军展开斗争。因擅长文学创作和摄影,兼任各报刊特约记者和通信员。

1938年夏天,20余万人参与冀东大暴动失败,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加强冀热察地区工作。雷烨主动请缨,于1939年9月随军挺进华北地区抗日最前线,成为在冀东从事摄影采访最早、报道成绩最突出的前线记者之一。为团结冀东文化界人士,雷烨发起创立了文艺团体“路社”,并创办了文艺刊物《路》《文艺轻骑队》《国防最前线》等。

抗战3年多,雷烨的足迹遍及冀热辽,东跨山海关,突近锦州;北越长城,达热河之原野;西过平西,抵察哈尔境内。《塞外的杀声》《乔装到关东去》《回旋于热河万山丛中》《突破伪满国防线》《八路军战斗在喜峰口》《攻破小王官屯敌人的堡垒》……雷烨的战地摄影作品,成为抗战时期弥足珍贵的前线史料。

“冀东是谁的?不是日寇的,是我们的!我中华民族这一柄复仇复土之剑,必将愈磨愈利,直指黑水白山,直指日寇心脉!”“你们走近战斗,你们走近炮火!走吧!你们去了,后面就来了!”……在战壕里,他用摄影与文字给战友们勇气与力量,为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。

经过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,冀东抗日逐渐走出低谷。到1940年底,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,丰滦迁联合县政府所在地潘家峪、丰玉遵联合县政府所在地鲁家峪等,成为抗日堡垒,引起了日寇极大恐慌。

1941年1月25日,农历腊月廿八,村里人忙着准备过年。驻丰润几千名日寇、伪军,将潘家峪层层包围,疯狂屠杀潘家峪村无辜群众1230人,烧毁房屋1235多间,致使33户人家被杀绝,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。

雷烨是报道这起惨案的第一人。

“一进院门,眼前尽是人尸,血腥的气味迎面扑来。”“除了哀嚎以外,听不见昔日牧羊少年的歌声和老人的咳嗽,没有炊烟也没有灯光……黄昏里,在潘家峪,我们向谁告辞呢?”雷烨写的《惨杀场视察记》字字泣血。

在《日寇烧杀潘家峪》一组作品中,大片的房屋只剩残垣断壁,空地上成堆的尸体,烧焦的尸体成团扭结似的在挣扎……1992年,潘家峪村民成立“对日索赔团”,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,雷烨的摄影作品就是他们无可辩驳的铁证。

1943年4月20日,雷烨在平山县曹家庄撰写照片说明时,遭遇日寇包围。在紧急情况下,他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,终因寡不敌众,在南段峪村身负重伤。面对不断紧逼的敌人,雷烨把身上携带的文件全部撕毁,把心爱的照相机砸碎,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。 

雷烨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。